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人数万人(含大专生),从当年的“天之骄子”到办公室里人人都是。在“读大学”实用性的质疑声中,出现了高考“弃考”的新闻,难道“读大学”真的没有用吗?
01时间成本的计算
如果不读大学,高中毕业就开始参加工作,可以提前三四年步入社会(本科四年,专科三年)。如果高中都不读,那提前步入社会的时间就更长。这个时候可以学一门技术,但越有“含金量”的技术,对基础学科也是有要求的,可能高新一点的技术就无法学会。
如果不学技术就直接出来打工或者是创业,十几岁刚出学校就出来创业不太现实,也没有创业的资本。就算家里有那个资本,也不敢尝试。对社会的认知一片空白就创业,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因为学历比较低,打工的话也只能选择一些体力劳动、销售类的工作,稍微正式一点的岗位都有学历要求。没有上过大学,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02读大学的收获
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除了课程学习之外,有大量的空档时间,学校的社团和学生会都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协会,可以参加。平时举行的文艺类和竞技类比赛也可以参与,中小学阶段,我们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习上了。自身的特长和潜能,连自己都不清楚。这些活动的参加,很容易把我们自身优势体现出来。清楚了自身的优势,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都有导向作用。
在参加的社团和协会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校友,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彼此之间无话不谈,长时间的交流和切磋,会让我们的特长得到很大的提升。有些特长的市场实用性很大,可以作为以后就业的范畴。
03结识了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大学后才发现人才济济,自己那点“雕虫小技”都不好意思献丑。只要不封闭自己,有点交际圈子,都能发现到大量的“稀有人才”。读书时,隔壁系有位精通“面相学”的男生,据说是“家传”的绝学,我们都惊呆了,学校里居然还有这样的人才。去看过的同学都说是高人,比天桥下的“大师”水平高多了。
“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公认的“四大铁”。大学期间,同学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这种友谊一旦牢固了,当年打闹、欢笑的场面终生难忘。都是同一个专业,如果毕业之后本专业就业,就算不在同一个城市,在相同的领域,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才发现同学是人脉关系中特别重要的。相同的领域就业,免不了要互相帮忙。
象牙塔里的四年,面对知识的海洋,我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同时也武装了我们的大脑,像航标一样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可以纵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