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不是一本占卜算卦的书,咱么暂且不论,毕竟,在现代人的认识中,无论是只知道易经名字的小白,还是稍微懂一些易学知识的入门者,甚至是一些有些年头的研究者,大抵都以易经的卜算为重点研究。
毕竟能够预知过去未来这种事情,太过于玄奥神奇,有点类似于神通。其实,也真的是神通哦,这个叫做“依通”。
在佛教的解释当中,依通是依靠药物,书本知识等,获得的一种通的能力,能够了解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东西,比如,中医的望闻问切,看手相面相,算四柱八字等,都属于依通。
宋代延寿《宗镜录》第十五卷对依通的解释为:
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
通过对《易经》的学习而获得的占卜预测能力,就是依通中的约法而知。
这里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什么叫做约法。这个法是易经提供的,在哲学上,就叫做事物的发展规律,只不过易经对这个规律总结的非常之到位,因此能够有预测的功能,但这不是《易经》真正要表达的内容。而如今很多朋友,本末倒置,学易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易占,这个就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了。
孔子在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说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就很有意思了。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必有”连个字,古人说话写书都是相当谨慎讲究的,极少有这样把话说死的情况。而孔子更是和玄学绝缘,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虽然学易,但是从来不搞玄学这一套,但是这个必有,也是有点预测的意思了。这个加积善因,必然有好报。积恶因必然有恶报。
其实,易经反复给人去讲的就是这句话。可有人就要说了,这个谁不知道,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吗!大家都知道啊!
是都知道的!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知道的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信的少。有句俗语叫做:“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人埋”。讲的自然就是很多人看到的,好人没有好报,恶人也没有恶报,老天是没有眼睛的。这种事情多了,大家自然也都不信了。第二个问题,是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说的善恶,怎么样做事情叫做善,怎么样做事情叫做恶。这个比较难解决,很多人说,这有什么不明白的!好坏难道分不清吗?还真就分不清。易经中所说的善恶,是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善恶。打个比方,一个乞丐,你看他可怜,给他一百块钱,然后乞丐拿着钱去赌博,输了一千,被人追债跳河死了,你说你给的这个钱,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
再比如说,一个孝子,妈妈病得很重,他为了给妈妈治病,去做土匪抢钱给妈妈治病,虽然把妈妈治好了,但是杀了很多人。你说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这样的事情很多的,有的时候,凭借我们自己去想,去决断,很难讲,因为里面有个情理法在,到底哪个排第一,哪个排第二,很难讲。
《易经》就是把这个很难讲的东西,给我们讲清楚了,不仅告诉我们种善因的好处,还告诉我们如何去种善因。
你比如说《左传》中记录的一件事情: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祸乱所生也。”……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这个事情讲的是,晋侯生病了,让秦伯去给治,秦伯占了一卦,说出了病因,就是淫溺祸乱,有周易中的蛊卦所显示。那么这个淫溺祸乱,就是不善的因,而在蛊卦中告诉我们,什么样叫做善,什么样叫做不善。
《易经》的出现,对于人类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让人去占卜算卦,这是一本最原始的人类教科书,当人类刚出现文明的时候,这本书出现,就如同教小朋友一样,教育最原始的人类,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到底什么是才是得,怎么样才是道。积善之积,为方法,为道,道法自然。而“善”则是终极目的,是德。积善的结果是余庆。
结语:
《荀子·大略》中说:“善为易者不占。”意思就很明确。而我个人认为,《易经》的正确打开方法,其学习目的不应该是如何占卜,而是明了如何辨别是非,如何正确地做善事,积善因。若是以占卜为主导,人就会越来越迷惑,陷入一种天命论中,进而成为一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