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道:"头生九龙骨,早晚必显贵"。这句看似平淡无奇的古俗,其实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们对面相学说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普通百姓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那么,这句看似渺小的民间谚语,其中又隐含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呢?
一、龙文化象征的寄托与期许在我国古代社会,龙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民族图腾,是国运昌盛、天下太平的象征。龙的形象与帝王的权力与尊严密不可分。龙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自古以来,龙就代表着水的生命力,带来风调雨顺,象征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气息。
那么为何龙被中华民族奉为图腾,成为国运昌隆的体现呢?历史学家分析,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业社会有关。农业对水源的依赖,使中华民族赋予龙以水的象征意义。龙掌管着云端与江海,司职风调雨顺,直接影响到万物生长。中华民族崇尚龙的图腾意识,正是对大自然生命力的一种膜拜和期盼。
在封建王朝盛行君权神授说的背景下,龙作为上天赐福的象征,也被历代帝王刻意打造和利用,展现自己拥有神授的权力。龙融入了皇权的符号体系之中。殿阁、衣冠、百官图腾无不与飞龙有关,可见龙文化已经和王权合而为一,成为皇权的象征与延伸。
所以,与龙沾边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意味着机缘和好运。民间便流传开这样一句谚语,说如果一个人生来头部长有“九龙骨”,那他必定可以荣华富贵、功成名就。这句谚语折射出人们内心对上龙相的向往,也表现出普通百姓想要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强烈愿望。
二、“九龙骨”的内涵及寓意那么,这个所谓的“九龙骨”指的是人头部的哪几块骨头呢?历史学家田某通过考证,将其细致地梳理出来。首先是“颧骨”,这是头骨两侧最重要的部分,关系到一个人五官和面部轮廓是否协调。饱满的颧骨,能撑起四方的脸型,被视为“帝王之相”的重要标志。此外,“颧”与“权”谐音,也预示着颧骨饱满之人必定能握有权力。
其次是“龙角骨”和“龙宫骨”,它们共同决定眼睛的形状。龙角骨太突出会使眼睛外突,太陷落则使眼睛深陷。而龙宫骨影响着眼眶下方的形态。两者协调,则可塑造出明亮有神的眼睛,展现出一个人的气质与神采。龙角骨和龙宫骨的名号,来源于它们对眼睛面貌的塑造,犹如神龙的角和栖身之处,所以命名为“龙角骨”和“龙宫骨”。
第三是“日角骨”和“月角骨”,它们位于眉骨两侧,与龙角骨共同组成眉毛的形态。这两块骨头的平整与否,直接影响到眉毛的走向、开合程度,从而决定一个人眉毛是否淳朴自然、舒展英气。日角骨和月角骨左右对称,犹如太阳和月亮,故而得名。它们使眉毛有如阳光月华,为面容添加动人的神采。
其四是“驿马骨”,它连接着颧骨和鬓角,控制着颧骨的生长方向。驿马骨发达,使颧骨饱满,同时也影响着头发的走向。若驿马骨生得好,头发便能垂顺下落,平静而不张狂,給人以仙风道骨之感。它犹如驭使战马的将军,支配着颧骨行进的方向,所以被命名为“驿马骨”
“将军骨”位于两耳之上,它决定耳朵与头部的连接方式。若将军骨外突,使耳朵外扩,这在古代被视为带来好运的标志。其地位如同统帅军队的将军,所以得此雅号。“伏犀骨”则位于鼻子上方,它影响鼻子和印堂的生长走向。伏犀骨的长势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正面形象是否和谐协调。“伏犀”在古代象征华贵,它塑造着人中部最显眼的特征,所以命名为“伏犀骨”。
最后是“巨鳌骨”,连接面颊和脑后部位。它往往不外突,但若外突也被看作是与众不同之兆。“巨鳌”在古语中指的是大海,该骨连接面颊与后脑,犹如连海接天,以“巨鳌”命名最为贴切。
梳理九龙骨的来历后,历史学家田某认为,虽不能完全相信这种民间传说,但它也折射出我国古代人高度重视面部骨骼对相貌的塑造作用,值得称许。这九块骨头联合塑造出一个人的面部轮廓,犹如龙的九种形态,所以被命名为“九龙骨”。它们各司其职,共同展现一个人的气质与品格。九龙骨之说,寄托了人们想要改头换面、施展抱负的美好愿景。
三、谚语影响及启示随着时间流逝,这句谚语不断在民间流传,并被一些看相人和相面专家加以利用。清朝时,江苏常州府的张某就是一个相面高手。有一次,他在街头偶遇一位小男孩,发现这孩子天生就具备“九龙骨”的特征。张某第一眼就看出这孩子前途远大,于是建议孩子的父母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