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曾被刘邦夺兵权,为何拒绝项羽三分天下

原创泽泽妈历史手札-07-:31:21韩信影视形象前言:韩信在潍水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以弱胜强,打败二十万楚军,斩杀楚军大将龙且,彻底收服齐国的所有势力。项羽受到龙且阵亡的消息时,心里开始发毛,感到自己对整个局势已经失去了控制。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曾经没有放在眼里的韩信。眼看自己和刘邦在荥阳的拉锯战进入鏖战期,而自己一时半会又很难把刘邦给打趴下,韩信目前就成了决定战场走向的关键人物。项羽和韩信影视形象向韩信抛出橄榄枝项羽快速做出反应,派武涉前往齐地游说韩信。武涉也不含糊,直接剖析韩信对整个局势的重要性,指出韩信选择支持谁,谁就是得胜一方。又抛出重磅诱惑,只要韩信联手项羽,将来就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不再依附任何人。武涉还用激将法说道:机不可失啊,如果你选择汉王对付项王,那就永远屈居人下了,一个聪明有才能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影视形象遗憾的是,韩信拒绝了武涉提议,直言道:我曾经在项王帐下的时候,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郎中,担任着持刀侍卫的工作,所提出的建议也不被采纳。故此,我才投奔了汉王。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印,分给我上万人马任我调遣。有衣一起穿,有饭一起吃,在一个战壕同甘共苦过。我所提出的作战计划,都能被接受、采纳,这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人的感情是相互的,汉王信任我,我也不可能背叛他,麻烦你回去代我谢过项王的好意吧!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详。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项羽影视形象蒯通的游说按说项羽给出自立为王的诱惑不可谓不大,就连韩信的谋士蒯通也认为,当下是独立出来,三分天下最好的契机。蒯通为了说服韩信,变着花样给韩信举实例,分析当前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优势。为了增加可信度,蒯通还透露自己会面相,根据面相学,人的富贵和品鉴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和失败在于决定。还神秘地说道,根据其面相,韩信最高也就是封侯而已,并且还伴随着危险隐患,不过根据背相综合来看,只要决定正确,其泼天富贵不可言说。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为了促使韩信下定决心,蒯通苦口婆心地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最后还甩出杀手锏,说道:上天赐予的好处,如果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不接受,反而背道而驰,就会受到惩罚,遭遇祸患。蒯通影视形象韩信的选择即便蒯通信誓旦旦地抛出天命这样的理由,韩信考虑一番后,最终也没有接受和项羽联手,三分天下的建议。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愿意背叛刘邦,并且自己的战功明眼人都是看着的,相信刘邦不可能夺走齐国。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韩信不肯背叛刘邦,真的是因为刘邦对他很好,非常信任他,才不肯和项羽联手平分天下吗?当然不是这样的,韩信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后,虽然被刘邦授予大将军印,但是刘邦对他的信任度并不高,当初韩信和赵耳领兵攻打赵国、代国取得胜利后,在修武驻兵修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吃了大亏,好不容易逃出来,收编季布,又在成皋和楚军打了一回激烈的遭遇战,同样战败,带着灌婴逃走,狼狈地东渡黄河,与韩信部队汇合。刘邦季布影视形象刘邦夺取兵权一天清晨,刘邦谎称自己是汉王的使臣,直接进入赵军的军营,来到韩信的卧室时,趁韩信、张耳没有起床,拿走了兵符和印信,集结众将士,更替了他们的职位。等韩信得到通知的时候,一切已成定局。刘邦直接接手了他们的部队,命令张耳原地留守赵国,任命韩信为赵国国相,整编赵国的人马去攻打齐国。韩信就是带着这一部分被刘邦挑剩的临时部队,打败了龙且的二十万大军。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影视形象虽说刘邦的汉军的最高统帅,有调遣军队的权利,但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刘邦夺取韩信的兵权并不是名正言顺,他靠的是出其不意的脸皮厚,直接下手夺权。由此可以看出,二人的关系并不是如韩信说的那么友好,刘邦信任他?根本谈不上。那么作为一个才被过夺兵权的将军,韩信明知刘邦并非完全信任自己,他为何不肯背叛他,与项羽联手平分天下呢?韩信的真实身份这就要从韩信的出身说起,历史资料中只是提过韩信是淮阴人,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等都没有任何记载。只是说韩信年少未发迹前,个人名声不显,无特殊的才能,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没办法参加选官推荐,更不会去做买卖,穷得叮当响的韩信靠着别人接济过日子,因此让周围人不喜。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影视形象虽说文字没有直接记载韩信的家庭出身,但是从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出,韩信原本出身楚国贵族,原因有三:1、从不离身的一把剑是他贵族身份象征之一。韩信虽然贫穷,但是他随身佩戴的宝剑在当时来说,是一件奢侈品,是他和市井平民身份区别的象征,是贵族的象征。因为在秦国时期,秦始皇是没收了民间兵器的,宝剑对平民来说是违禁品。2、韩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礼仪皆具,和大儒交谈,言之有物,这是他贵族身份象征之二。韩信攻占赵国后,对广武君敬以师礼。广武君以自己的战败将领为由,拒绝讨论讨伐燕国的策略。韩信以百里奚事秦的经典案例为突破口,说百里奚的好计策虞国君不听,虞国亡,却能帮助秦国强兵富国,同理如果赵国的国君能听你的意见,赵国也不会被我攻破,而我韩信可能早就被你给活捉了。韩信影视形象广武君在韩信真诚的请教下,说出了自己对攻占燕国的策略,韩信照此执行后,果然,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收到了燕国的投降书。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史记淮阴侯列传》3、熟读兵法,能够融会贯通,是他贵族身份象征之三。在战役取得胜利后,军中将士询问这次得胜的原因,这样的战术在兵书中并无记载?韩信侃侃而谈,告诉大家,其实这也是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综上所述,韩信曾经家庭条件优渥,能够让他有读书的机会;韩信的兵法不俗,证明他是楚国将门之后。韩信影视形象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楚国的贵族、将门之后的韩信,为什么他父母的资料丝毫没有记载呢?这说明他家族曾经在楚国犯了不可言说的事,遭受到严重的打压,以至于除他之外再无人幸存。这件事直接导致韩信对曾经的事情闭口不谈,对楚国也是有一定的怨言,加上当初追随项梁时,他们对韩信的不重视,让韩信更加对楚国失望。这种失望,让他对楚国将门世家出身的项羽有了迁怒,所以在刘邦和项羽之争的关键时刻,韩信宁愿不平分天下,也选择了站队刘邦,对付项羽。参考文献:《史记》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