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收到好多礼物。
俱来自遥远的东北。
有一大袋剥了壳的核桃,看上去非常像平时吃的核桃肉,但又比较小,比较油润,实在不敢认定为核桃。
于是捡了一小片出来吃。
发现不苦,也不涩,也不比平时吃的核桃外面有一层可以剥起来的皮,它摸上去又油又润,说肤如凝脂,亦不为过。
又有一袋形似松子的东西。
一粒粒,紧实,硬挺,比平时见到的松子个头大一些,摸上去,壳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
李麻花看了半天,得出结论,这是松鼠吃的松子,原始的。
我把它咬开,发现是生的,要炒过才能吃。
和核桃一样,同样油润润的,炒熟应该更香。
想起前段时间收到的同样来自大东北的小榛子,炒过之后,那熟香,那焦香,分外美艳。
配上一杯武夷岩茶,是坚果的焦香与茶叶焦香的混搭,两相冲击,味蕾舒服得几乎要罢工。
李麻花幸福地歪在贵妃椅上,说,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坚果。
跟它们相比,从前吃的那些,都是浮云。
北方人不懂茶,胡建人不懂坚果。
信息的不对称,从此而来。
《2》
前几天有茶友说起喝老丛水仙,他自称是高手。
对高手,我们向来敬畏,于是就虚心请教。
没承想这茶友表示,老丛水仙的泡法,要另辟蹊径。
如何另辟法?
他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不外就是坐杯闷泡。
虽然他的闷泡时间不长,但也是闷泡。
他说,他平时喝武夷正岩的老丛水仙,第一冲起就要闷泡,第一冲闷15秒,
第二冲闷泡10秒,第三冲20秒,.....第六冲30秒.....
他说,如果不闷泡,第一冲的茶汤就很淡,因为茶叶内质的析出需要时间。
他说,老丛水仙的第一冲是兰花香,甜香,甜感,尾调上是苔藓味。汤水咽下后口腔里长时间不散的,就是苔藓味。苔藓味会让人有生津、以及产生鲜的感觉。
他说,老丛水仙入口“醇”,所谓“醇”,就是茶汤入口的时候,它能压住你的舌头、压住你的口腔。
他说,他喝的老丛水仙长在鹰嘴岩的岩壁上,有一百多年的树龄,冲泡后,茶叶面上有很多泡泡。
他说,现在市场上的岩茶大多是8.3克、10克,选用毫升的盖碗才合适。
他说,老丛水仙是橙红色的汤色,是中焙火,看汤色就能感觉到汤感的醇度。
他说,.......
我果断地打断了这位自称“老师”的茶友。
因为,李麻花在一边已经要跳起来了。
也因为,他讲的,全部都是错的,全部都似是而非。
刚入门的小白,估计会被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给折服了,而对于土生土长的胡建人,只觉得,满嘴跑火车,太能趴了。
《3》
我想了想鹰嘴岩,那是从水帘洞到流香涧的必经之地。
那块岩石,就在路边上,巨大,高耸,形似硕大鹰头,顶部有一突出岩石,似鹰嘴。
第一次站在天车架往前的那段路上,仰望鹰嘴岩的时候,李麻花问我,这是不是就是麻衣神相里写的,长颈鸟喙型面相?
我回想了一番小时候看的书里,写越王勾践的面相,果然,有点像。
难怪得名“鹰嘴岩”。
这块地方,也算是正岩里比较能叫得出名字的一块山场了。
然而,鹰嘴岩跟天心岩这些名岩,还不大一样,天心岩,马头岩,有岩有土的地方,都能种茶树。
但鹰嘴岩不同,人家那个鹰头,实实在在,就是一块硕大无比的大石柱——光光的,直直的,平滑的。
没有能容纳茶树生长的土壤,也没有能容纳茶树生长得凹、窠、穴等地形。
鹰嘴岩能种植茶树的地方,在鹰嘴岩脚下,周围一圈的地盘里。
而茶友说,他喝的鹰嘴岩老丛,是生在鹰嘴岩岩壁上的,这就奇怪了。
那里分明寸草不生,不毛之地,哪来的水仙茶树,还是百年老丛呢?
难道是神仙种的,平时隐形起来,只有“有缘”之人得而观之?
有可能。
我等村姑,命小福薄,肯定是无缘得瞻仙树之颜的。
唯高人们,才得观之,喝之。
《4》
这位茶友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他一看“老丛水仙”的汤色,就能判断出这水仙茶汤的醇度。
真是“神眼”啊。
这在茶圈,简直是神仙一般的存在。
看汤色,就能知道这茶醇不醇,跟前几年有一位自称摸泡袋就能断定茶好不好的“大师”,估计师出同门,都是“茶界鬼谷子”的高徒。
村姑陈喝了这么些年的岩茶,从不知道从汤色里能看出这么玄妙的内涵来。
连武夷山胡歌这样的地瓜,在三坑两涧里疯跑长大的孩子,也无法从茶汤的颜色里,断出茶的品质来。
当然,从茶汤的稠度,可以初步断定一款岩茶的内质丰富与否,汤水醇厚与否。
茶汤稠滑度高的,内质自然丰富,茶汤清汤寡水的,内质自然单薄。
但仅凭汤色来判断,是万万不能够的。
具体到武夷岩茶而言,茶汤的颜色,有一部分是由发酵程度决定的,有一部分,是由焙火程度决定的,但却不是单纯由醇厚度来决定的。
发酵程度越高,干茶的颜色就越深,看上去纯净无杂质;反之,发酵程度越低,干茶的颜色就越浅,看上去就不怎么纯净。
同样,焙火程度越高,干茶的颜色就越发地褐;焙火程度越低,干茶的颜色就偏咖色,偏铁锈红。
到了沸水冲泡之后,发酵程度高而焙火也高的岩茶,汤色就更偏深橙红色;发酵程度低一点而焙火也低一点的岩茶,汤色就呈现出橙黄明亮的色泽。
那是不是据此可以断定汤色橙红的茶,就是焙火程度高呢?非也,非也。
有一种岩茶,发酵程度高,高出了岩茶国标的发酵标准,但焙火程度却不高,顶多到中火,甚至轻火,但这茶汤泡出来,却也是橙红色的。
这是发酵加重之后,让茶叶细胞内大量的茶红素和茶褐素生成,从而导致的茶汤颜色加深。
这种汤色的改变,与焙火,可没太大关系。
所以,一款水仙茶,有可能产区不好,工艺也不好,焙火程度也轻,内质单薄,但它发酵程度超重,超出了岩茶的工艺标准,它泡出来之后,茶汤也有可能是橙红色的,甚至是深深的橙红色。
可见,单凭汤色,就断定茶汤醇度,这完全是不懂岩茶工艺者脑洞大开的神奇言论。
当不得真的。
《5》
好茶,是不坐杯的。
好茶内质丰富,沸水一注入,立马浸出内质来,完全不必用坐杯来压迫它释放养分。
所谓老丛水仙内质释放慢,第一冲要坐杯15秒,这种言论,实在是错漏百出。
另外,好的水仙,尤其是真正的百年老丛,汤水醇厚并不是它唯一的优点,稠滑的茶汤,入骨的木质香,回甘里似洪波涌起并伴随着浓郁木质香兰花香的生津感,才是它最最吸引人之处,最最令人难忘之处。
但这种奇妙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个没有喝过真正百年老丛水仙的人,是无论如何,形容不出来这种感觉的,就算勉强拼凑出来了,也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一听就是假的。
咱们学茶喝茶论茶,还是要真真正正地去多喝一些好茶,多去茶园实地走访,摸摸茶树,采采茶青,喝喝毛茶,才能真正把书上搬来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否则,衣服穿得再仙气飘飘,茶具用得再高大上,也只是个场景道具罢了。
当一只装珍珠的盒子,装饰得比盒子里的珍珠还漂亮的时候,就不要怪人家,买椟还珠了。
很欣慰,我不是一只漂亮的盒子,我是那颗朴素的珠子。
历经无数的岁月打磨,终于成就了温润的光华。
即将过去,即将来临。
在这跨年之夜,华灯初上之际,村姑陈心情澎湃地写完了上面的文字。
为一些同行的趴,为一些圈内人的虚。
昨天写虫洞的文章底下,有茶友留言,说:我发现我存了好多年的普洱茶,在撬饼的时候爬出来好多白白的小纸虫,吓死我了。感觉这种茶胶质感丰富,想送给你文章里提到的那位卖虫洞熟普洱饼的茶掌柜喝。好茶要配识货的人!
哈哈,李麻花笑痛了肚子。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自有公论。
过去的一年,感谢茶友们的关心,支持,力挺,让村姑陈有了写下去的动力和催化剂。
新的一年,百尺竿头,从头越。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祝福列位看官,,吉祥如意!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