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
中国民间有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男抖穷,女抖败”,它代表了大众对于抖腿这件事的主流观点——一种彻头彻尾的败家相,大概率会坏掉人的气运。
这种说法最早源于面相学,《麻衣神相》中这样写道:“坐常摇膝,有财难聚”,按照这种标准,我们是否就可以认定抖腿真的会让人变穷呢?事实上,单纯地抛开时代背景与环境来对某些“古语”进行照搬,甚至将其上升到科学依据的高度,本身就容易得到一个错误的论断。
在科学不怎么发达的古代,智者们更多地是依靠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观察去认知世界,而过分强调主观性的一大弊端就是自作聪明,可能两件事之间只是有所关联,却硬是被他们冠以了因果关系,这种误读一旦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流传开来,就可能造成难以磨灭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在抖腿这件小事上,现代心理学家们更是有话要说。
01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后遗症
为什么正常人只是抖腿,而不去抖胳膊或抖肩呢?心理学观点认为,这种现象也许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所遗留的一种应激本能。众所周知,我们的类人猿祖先在还没有学会制造工具和生火时,在遭到猛兽袭击之后唯一的选择就是跑路,毕竟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寿命的长短。
大自然的这种残酷法则迫使所有动物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就连喝水或睡觉时也要随时准备逃跑。有趣的是,心理学家Mehrabian早在年就通过研究发现:人在抖腿时的行为表现和准备逃跑的反应极其相似,先是踮起脚尖做好准备,接着由髋关节带动腿部反复摆动,这个过程中,肌肉始终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
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在焦躁不安的状态下,更愿意去抖腿。虽然大脑告诉你要留在原地一动不动,但骨子里的应激本能却在不断暗示你要赶紧逃离。
02一边抖腿,一边在努力保护自己
人际交往中,除了言语,肢体动作也是我们传达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可以抽象为以下三种类型:
和谐型:双方能够正确解读彼此的情绪和想法,回应及时,相处融洽。冲突型:站在彼此的对立面上,持有一种抗拒、否定或拒绝的态度,容易产生冲突。回避型:打太极,不正面回应对方的情绪反应,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其中,除了生理疾病所导致的“抖腿综合征”以外,其余多数抖腿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变相的回避反应,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焦虑、不自信、底气不足等特点。比如,当你突然被通知要在全公司面前汇报某项工作的进展时,腿常常会不自觉地抖动起来。
研究显示,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大脑正在通过对某个部位的连续刺激,继而完成激素分泌和血液循环的加速过程,帮助我们从生理层面上放松那些紧绷的神经,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抖腿有时候更像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03抖腿是大脑在集中你的注意力
心理学观点认为,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个体所处理的外界刺激越复杂,其消耗的认知资源就越多。事实上,即使你想要保持一动不动的状态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抑制肢体一些不自觉的动作本身就在不断消耗你的认知资源。
在此基础之上,大脑为了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不得不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通过一些抓耳挠头、嘴巴嘟嘟囔囔等无意识的小动作,把原本那部分用来抑制肢体动作的认知资源释放出来,用在对自身更有利的地方。
巧合的是,抖腿恰好就具备这样的心理学功能,细心观察生活的人不难发现,抖腿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一常见的小动作会帮你压制住潜意识中想要起身走走看看的念头,从而让你变得更加专注,始终保持在高效运作的状态下。换句话说,抖腿行为,本身就是大脑帮你集中注意力的一种策略,身体想动,但大脑又不愿意让我们起身,于是就有了这种规律性的抖动。
参考资料:《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