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上博推出学院与艺术线上课程,探讨

天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76549.html

上海博物馆特展“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刚落幕不久,但此时再看以罗马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法国学院艺术,或也另有一番感悟。近期,上海博物馆推出全新特展线上课程《学院与艺术》,望艺术爱好者能居于一方天地,愉快学习,珍重待春风。

澎湃新闻特此刊发了线上课程中的“学院精神”一集,学者分别围绕着学院与罗马奖,以及教学等主题展开了讨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学院与艺术》线上课程,邀请了法中两国三位资深学者,以学术圆桌对谈的形式,从上博“美术的诞生”特展出发,并结合自身经验及学界观点,深入浅出地解析法国学院艺术。

上海博物馆线上课程

此次主讲人分别为:法国里尔大学“历史与艺术史”博士,上海博物馆特展“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策展人菲利普·杰奎琳(PhilippeCinquini),他致力于20世纪早期留法美术生学习历程、师承关系及相关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举办文化遗产类项目;菲利普科马尔(PhilippeComar),曾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绘画与艺用解剖学教授,在巴黎高美执教四十年,并自年起担任巴黎高美绘画部协调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强。

据悉,此次线上课程共有五集,每集约20分钟,分为展览的诞生(上下)、学院的形态、学院精神和从解剖学到形态学四个主题进行讲解。除了在收听主讲人法语音频时,博物馆也为观众配有相关介绍、中法双语完整文稿及讲义重点点拨。

上博线上课程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收藏室一角。墙面右方悬挂的作品《罗马人的善举》也在上博特展中展出

“美术的诞生”究竟如何解题?为什么有这么多以神话和史诗为题材的历史画?古迹废墟里的诗意究竟来自何方?解剖学在美术学院中是如何为艺术所用的?……在《学院与艺术》线上课程中,或许可以找到这些答案。

“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中的一大亮点便是罗马奖获奖作品。这些艺术家奋力施展才华完成的作品,其实是在十分特殊的条件下完成的——参与罗马奖竞赛的青年学生都要待在一个迷你画室中几天乃至几个星期,在此期间不能与外界接触,需要在里面独立完成作品。

澎湃新闻特此刊发了线上课程中的“学院精神”,学者围绕了学院与罗马奖,以及围绕竞赛展开的教学等主题展开了讨论。

圆桌|学院精神

学院与罗马奖

刘乐(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合作处教育副领事):

众所周知,教学和竞赛是巴黎高美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让我们先来谈谈竞赛。本次“美术的诞生”展览中,有很多件获得过罗马奖的作品。董老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罗马奖吗?

董强:

罗马奖这个叫法其实有点太笼统,它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罗马奖这个名字要到19世纪才出现,但是这个奖本身从年开始就有了。其主旨是在罗马建立法兰西学院。因为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就成为了英国人称之为“壮游”(GrandTour)的目的地,也就是说,年轻人应该要去意大利接受教育,对那些学艺术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那些最好的学生如果想要继续深造,就必须要去罗马。他们要么赢得比赛,要么让国王觉得他们将来会成为一个好画家甚至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这样就可以得到国王的资助去罗马学习了。

罗马奖一开始不叫罗马奖,这个名字并不存在。那个时候,人们管获奖的学生叫“罗马的寄宿生”或者“罗马的国王寄宿生”。这个奖的主旨是让法国最好的学生去艺术中心罗马定居两三年,来精进自己的学业。一直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时期,在巴黎高美建立以后,这个系统才被定了下来,真正成为了一个常规比赛。由于提供奖金的国王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只有第一名的获奖者才能去罗马。有时第二名也能去,但他只能待一年。总而言之,这个系统本身已经存在将近多年了,一直到年才被废除。众所周知,年法国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体制的思潮革命。那时候的文化部长马尔罗将罗马奖取消了。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从19世纪起就坐落在著名的美第奇别墅里。所以罗马奖和美第奇别墅的关系很紧密。美第奇别墅现在还在,它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学院。年使整个系统都被改变了,再也没有罗马奖,但人们可以提交自己的材料。如果你的材料很优秀,如果你想从事创作,他们会根据你的材料来通过申请。所以这是一种和当时的革命很有关系的民主化与普及化。但无论如何,我们回溯到过去,在超过年的时间里,这个系统创造了精英。许多法国艺术大师都曾经得过罗马奖,比如大卫,他连续三年都没得奖,差点就要去自杀了。因为在当时,没得到罗马奖几乎等同于职业生涯的失败,不过第四年他总算得了奖并且成为了一代大师。

美第奇别墅(VillaMedici)一景,罗马法兰西学院至今仍在这里延续。图片:WikimediaCommons

科马尔:

我觉得我们可以补充一点:为什么是罗马?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在年成立的时候,政府觉得法国的艺术状态几乎是荒芜的,而整个法国都在向意大利看齐。那时候的意大利还保留着文艺复兴的光彩,整个16世纪都充斥着杰出的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达·芬奇自然很有名,而其他艺术家比如丁托列托、提香和乔尔乔内等也很优秀。创立皇家学院的不是路易十四,而是马扎然,那时候路易十四还很小。马扎然创建这所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时候,目的是为了提升法国艺术家的水准,所以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意大利,想看看意大利人是怎么做的。

事实上,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建立了学院。他们在罗马建立了一所学院。年,瓦萨里又在佛罗伦萨建立了著名的绘画学院(编者注:即日后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它和年去世的米开朗基罗几乎是同时代的。所以,在意大利建立的整个系统对法国人而言有着闪耀的光环,他们想看看意大利人是如何教授绘画和雕塑的。另外还有一点必须要记得,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声称自己是学者,也就是说,文艺复兴的标志就是艺术家想要和工匠区分开来。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家都只是工匠。艺术家不为他的作品签名。他无论是创作壁画还是雕塑,都是在手工艺的体系里去完成的。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想要获得独特性。他们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自己的作品是与众不同的,他认为自己是作品的作者。

作品不再是匿名的了。他们开始在作品上签名,主要是为了把绘画和雕塑提升到更为高尚的层面上来。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把绘画和雕塑变为了知识分子的产物,这就是为什么要在意大利学院里教学。人们要在学院里进行知识的传授,他们的学科有几何、透视、解剖学、艺术史、诗歌等等。所以艺术家要具备思考能力,他应该要对所有的知识都略有了解。这种观点最后在法国推广开来。然而,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些意大利学院与文艺复兴留下的精神有直接的联系,而在一个世纪之后的17世纪,当我们在法国建立学院时,绘画的精神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路易十四的御用画家夏尔·勒布伦后来成为了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创始人及第一位院长,他声称自己是知识分子和学者。达·芬奇有一句名言,他说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勒布伦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而且更加骄傲地认为艺术的层次不比科学低,也就是说,艺术高于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会说“我是一个很好的解剖学家”,“我懂透视”,但17、18世纪的艺术家却会说,“是的,透视是存在的,解剖学也是存在的,但它们只是工具而已。艺术家应该保持他的独立性。”

《夏尔·勒布伦像》尼古拉·德·拉吉利埃,年,巴黎国立高等美院藏

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在年建立这个学院的时候,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