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有本书爆火了,叫做《失控》,很多不了解的人都不知道它爆火的原因在哪里
《失控》这本书我读了5年,仍然觉得常读常新。最近又听了吴伯凡老师结合《道德经》来讲解失控,“天道”与“无为”,深受震撼,希望在这篇回答中能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告诉大家我对《失控》的理解。
总体来说:《失控》是21世纪思维模式和发展观的基础。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是进化论,那么21世纪最根本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网络科学,其代表作品,则是《失控》。
作为社会学毕业生,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失控》是21世纪的社会学。我们的教育往往太过僵化和滞后,完全未能理解我们身处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经典虽是经典,但你无法拿着希腊哲学或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作为现今世界的“生存指南”。而《失控》,可以。
失控人类的命运和结局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旗舰店¥55.07购买纵观《失控》,你需要理解两种思维模式的根本变革:
1、从线性思维到网状思维
2、从“我”VS“外部”,到共同进化的超紧密联系,“无内外之别”
具体来说:
1、从线性思维到网状思维
所有的事情分为三种:简单系统,复杂系统,和超复杂系统。
而我们的大脑计算能力,只能处理“简单系统”。简单系统就是一个线性的系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机械逻辑。就像“开关”——“亮灯”,我们只能理解直来直去的简单逻辑。这一套逻辑,对于任何“复杂系统”毫无解释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鸡汤”。每一个人的成长或成功,都有赖于单个个体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紧密互动,一个人最后成就的企业,可能是自己原来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只是不断去做,世事变化,机会涌现,自己抓住了,从而成就了。
线性思维如何看待某个人的成功呢?
——马云成功是因为他能忽悠。所以我能忽悠,我也能像马云那样成功。
——马云成功是因为他英语好。所以我英语不好,我就不能像他那样成功。
网状思维是什么,是意识到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在企业不断与环境接触、试验和演变的过程中,诞生了种种产品和服务。这些事情具有高度的环境依赖性,因此不可以通过简单的抽取逻辑来复制。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网状”的,比如你今天做了个行为,其中10个得到了反馈,90个没有得到反馈,则被反馈的10个,就会被强化。Context,人所处的环境、情境,高度复杂的系统不断演化,你遇到谁,说什么,产生什么事情,都是“网状的”,而非“线性”的。
2、从“我”VS“外部”,到共同进化的超紧密联系,“无内外之别”
Disney的《TomorrowLand》和《星际穿越》,这一类电影现在不搞点量子力学都不好意思拍电影了。这个比喻如同KevinKelly的把变色龙放在镜子面前,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做出反应”,殊不知,我们自己的反应本身也构成了“外部环境”。
变色龙在镜子面前,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最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这就像我们,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们对“知乎”的规范和喜好有所假设,殊不知,我们自己也是“知乎”的一部分。没有“我”和“其他知乎用户“,这样清楚的内外之别。只有我也身在其中,整个系统,构成了一个协同生命体的共同进化。
所以,无论是生态还是公司组织,其实根本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没有”人“VS”环境“,而是”人就在环境之中“。联系远远重于差异,打破内外之别,我们必须去发掘自己与所谓”外部“的信息、能量交换与流动的方式。
——————————————————————————————
这是两个不难的思维方式,却又是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心智地图的思维方式。
而KevinKelly正是通过“网状思维“,来书写了这么一本不仅很厚,而且很难用“线性思维“来看懂的书。本书不是展开”失控九律“,一个个的描写。它从根本上颠覆了:论点-论据-论述的写作结构,而是花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笔墨,描述蜜蜂,描述蝴蝶,描述现象,然后小心翼翼地去提出一点点模糊的假象。
你看,线性思维的我们,喜欢的不都是一个人斩钉截铁地告诉你,结论就是这样,然后找一堆例子来证明吗。虽然,你可以找到一堆反例,但是这样的叙述结构,才符合我们大脑的偷懒特性。
所以《失控》的正确阅读方式是:
不求一次看完,每次看一篇,可以跳着看,反复看,偶尔翻翻,去体悟就好。
————————————————————————————————
那么,《道德经》和《失控》,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故事:
KK曾经在台湾呆过半年,那时候接触到了《道德经》,在《失控》中,也引述了这样的一句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
为之而有以为。
非常绕口的一句话。而网上基本上没有看到好的理解。结合“失控”,我们怎样去理解《道德经》所讲的无为呢?
国内对于老子,总说是小国寡民的思想。殊不知我们若将《道德经》与《论语》相比,前者是以“万”为单位思考问题的,而《论语》则是以3-5的人小规模思考问题的。《道德经》作为帝王术,本身所面对的,就是天地万物,就是大量的人口。而《论语》才更多的讲的是自己亲近的那么三五个人之间的人伦关系。
因此,《道德经》和《失控》暗暗吻合的逻辑都在于:面对的是相对复杂的系统,超出单个大脑计算能力和容量的系统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所以,面对这样的一个系统,最高明的控制,就是让它自己生长,不去控制。在复杂系统面前,非要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核心cpu”下达指令,一定是效率最低的方式。
因此:用《道德经》作为理解《失控》的文化基础,能帮我们较快地寻找到入门的脉络。
——————————————————————————————————————
如果非要说将《失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o⊙)…
斗胆说几条:
1、如果你在创业,不断地用idea和demo与用户测试交流,构成一个生态,好的产品是在完善的生态中生长出来的,绝不是创始人在家看完《失控》,预测未来50年的战略大局,然后执行出来的。好的产品,必须与其所处环境,紧密联系,共同进化。
2、学会承认自己的“个体计算能力”弱小性,不要玩“聪明”,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中,“聪明”的作用是很小的。KeepyourgoodwillandpossibilitiesOPEN。因此,“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善良能让你迅速融入不同群体,获得合作的机会,简单的来说,足够善良,别人愿意带你玩,你就能够从“个人的封闭小系统”,进入到一个更加“高速、复杂”的系统,进化速度才会足够快。
3、保持“空杯心态”,和“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减少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执着。Google改名为Alphabetic,就是从“培养出最好的一匹马”,到“进行赛马”的心态转变。我们有10个伟大的idea,有10个特别优秀的团队,但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市场环境和所处生态,会让真正适应它的产品和想法脱颖而出。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
4、如果你现在还是学生,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都建议将这本书作为你的“科学思考基础”的必修教材。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学科培养,都太落后了。拿着20世纪初的知识,来玩一场21世纪的游戏,基本上必败无疑。请同学敢于抛弃老师和过时的知识,坚定不移的拥抱新科学和新思维,真正看懂我们的世界所发生的变化。
——————————————————————————————————————————
最后《失控》带来的强烈观念冲突:
1、GeneVS环境:命运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命运不过是你与所处环境的一场适应性与反适应性的活动。没什么夜观天象,面相掌纹。我们只是带着一副牌,在不同的牌桌上来打,有运气,有聪明,但更多的是简单规则——“适者生存”。仅此而已。
2、可能性VS必然性:我们所做的努力,是为了增大概率
如果没有什么是必然的,那我们就能比较坦然的接受失败。
我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本质上都是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然而这些可能性,都未必能成为必然。
所谓穿过7个偶然,才能遇见1个必然。
那我的策略就是,让生命的动态和速度高一点,然后让7个偶然,发生的快一点。
3、你的生态:就是你所处的环境,i.e.人脉圈
生态越复杂,进化出来的物种就会越多,越复杂。
对于一个个人来说,你每天面对的人,复杂性和异质性能有多高,决定了你的进化速度。
如果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人,一套方法,就能应对和解决所有的问题,则成长速度必定很慢。所以,你知道该怎么挑选工作了。如果你天天只跟熟悉的人打交道,日复一日的重复原先的工作,那说明,你处在一个相当简单的生态里,缺乏进化的生命力量。
走出去,投石问路,参与进化。
——————————————————————————————————————
留白,待更。
还有“盖亚假说”,“拉马克VS达尔文”进化论,以及“梅特卡夫网络法则”等说法,有空再更新。
再度安利,《失控》,你值得拥有!
今天分享就到这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