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包罗万象,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结合了古人的智慧,并且告诫后人一定道理。但凡被称之为俗语的语句都有一个特点:通俗易懂,这不仅是古人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自然反应。
如今人们再次提起俗语时,本着对古人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以后生活的告诫,因此才会深入人心。
面相学一直是一门玄学,了解它的人都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面相说法,而宋朝时期就出现相关书籍,如:《麻衣相法》《水镜集》等。但对于老祖宗的文化我们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一概而论。
晚清时期曾国藩推崇面相之术,总结并写下《冰鉴》,不得不说俗语涉及的范围广阔,无论乔迁之喜还是婚丧嫁娶,都有流传至今的俗语,当然这与老祖宗的识人术有关。
这句俗语“人中一条线,有子也难站”就流传至今,那么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了解这句话的人都知道知道,“人中”是整句俗语的关键,大部分人都知道,鼻子和嘴之间的那道凹痕就是人中,而在医学中,这个部位称为“人中穴”,也是人体面部比较重要穴位。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人中的位置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在人晕倒或昏迷时。
“人中,盖居人身天地之中也”。
古代相书中曾这样形容,也可以看出“人中”在,面向中十分重要,其实这在我看来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夙愿,正因为古代知识水平有限,而老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饭,因此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毕竟古代人十分注重婚姻和子嗣,传宗接代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才有哦“养儿防老”这句话。人上了岁数人体机能下降,很容易生病,所以只能依靠子孙来颐养天年。
这句话看似写面相特点,其实也是道出了人到老年时的凄凉场景,那么古人为何将人中和人的晚年联系起来?
首先从面相术语上看,人中还有另外的称呼,那就是“寿堂”“子庭”,因此在古人看来人中代表寿命和子孙,如果人中生得好,不仅可以寿比南山而且还能子孙兴旺,而这也是步入老年后的天伦之乐。
其次从面相学中来看,人的面部分为三等分,分别是发际线、额头为“上停”,印堂、鼻准为“中停”,余下部分为“下停”。
人中部位属于下停的开端,因此这在古代代表着一个人的晚年,因此会将人中和晚年联系起来。
最后则是从如今审美角度看,人中如果是一条线,则会显得人脸比较窄小,过于短则会显得脸又长又扁,所以如果人中长得不好,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不美观。
如今也有的人根据面相来揣测一个人的内心,正所谓“相由心生”,如果气场强大、过于自信,则说明一个人很有精神。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答案,很显然曾经有很多俗语已经不适用于今天,因此还是要结合实际去参考,不可一概而论。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
当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单凭一个人的外表不能看清内心,所以不要以貌取人,等深入了解后再下结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