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精华,这些经过千百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之中,有一种特殊的记载方式就是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这些俗语听起来简单易懂好记,内容也包罗万象,大到人生哲理,小到季节变幻,还琐碎到包括一些生活的阅历与常识,让人受益匪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俗语,说起来也朗朗上口,而且还感觉一副颇有学问的样子,但有的俗语也比较冷门或者是地方化,比如有这样一句俗语:“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那么啥是“出毫”呢?这句话又有多高的可信度呢?
01古人神秘相术
中国古人的智慧可以用玄妙来评价,且不说创造出的那些璀璨的文化与工艺技术,单单对人生阅历的总结就非常令人佩服,比如《周易》一书把人生的事物解读得非常透彻,甚至就连人生的命运走向都能进行预知的判断,这样的事物不能单纯被定义为“迷信”,因为有的真的预判极其准确。
除了《周易》之外,最令人熟悉的另一种“玄学”就是相术,相术包括的内容较多,不仅仅是看面相,还包括了骨相、手相、气色等等都能判断出一个人一生的运势走向,最为有名的就是“麻衣相术”,对未来事物进行预测,并且能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而让人信服。
“麻衣相术”出自于宋朝,而在宋朝之前最有名的两位相术大伽就是唐初的李淳风、袁天罡,据说武则天年幼时就被袁天罡看出是未来的天子之命。要知道男尊女卑的古代,女子称帝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最多是太后专政,还没出现过女子称帝,但事实应验了袁天罡的话,武则天真的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女皇帝,如此精准的“预判”就是古人的神秘相术。
02相术成为俗语
可以看出相术是一门玄之又玄的学问,一般人摸不到其瓶颈,但古人聪明在于懂得总结,把一些高深的相术用语总结成为简单易懂又易记的俗语,“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这就是相术的俗语之一。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句有关寿命长短的相术俗语,但对这个“出毫”感到有些不理解,那么这个“出毫”到底是什么呢?
人的面相除了五官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面部组成部分,那就是眉毛。眉毛有浓密、有稀薄之分,也有粗细之分,不同的脸型配上不同的眉毛便形成了各具物色的五官特征。眉毛虽然不及五官这些人体器官重要,但也起到较高的点缀作用,一双漂亮的眉毛会成为面部的点睛之笔。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浓眉大眼、蛾眉杏眼等等,都是漂亮的眼睛配上合适的眉毛,让人的长相变得格外有神。而“出毫”就是指眉毛长出来的多余部分,这个“多余”并不是指眉型,而是指眉毛的长度,当长度超过眉毛应有的范围时便称为“出毫”。
03出毫关联寿命
可以看出“出毫”也成为了相术中的一个参考依据,古人便总结出了“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这样的俗语。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眉毛不会像头发那样无尽地生长,当到达一定程度,或者是正常范围内便停止生长,如果有掉落还会重新长出新的眉毛,这一点爱美的女生深有体会。
但是眉毛也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出现“出毫”的情况,古人根据相术就有了“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30岁的时候眉毛生长得过长,那这样的人不会长寿,40岁生命就会走到尽头;而到了50岁的时候如果有“出毫”的情况,那么这个人一定会长寿。
按照我们如今的生理学、医学等角度来看,“出毫”不过是一个人体毛发的生长现象,而古人却把“出毫”这样的现象与人的寿命这样重要的事情关联在了一起,从这样“冷酷”的判定说法中,让人不由得怀疑这句俗语的可信度,那么“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这句俗语真的可信吗?
04出毫可信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到,很少有人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段发生“出毫”的情况,30岁的人正当壮年,无论从身体健康,还是在生活阅历上来看都是一生中最佳的状态,即使是浓眉大眼那一种人,他们的眉毛最多是浓密,而很少会出现“出毫”的情况。
再看年过半百的老人,除了花白的头发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很多长寿的老人,他们的眉毛都有“出毫”,即使眉毛都变白了,但也是长长又弯弯的两道白眉,俨然一副仙人老者的模样,一看这样的人,我们即使不懂得相术,也能感觉到对方是个长寿的老人。
从这样的生活细节中我们就能看出,年轻人很少“出毫”,岁数大的人则比较多,似乎已经验证了“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这句话的准确性,难道俗语说的真的对吗?其实这句话并不一定有完全的可信度,随着时代的变迁,相术只不过是趋利避凶的一种手段而已,实际上最终的结果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出毫”最多是一个人体健康情况的提醒,或者说是报警,类似于经常熬夜肝不好、经常看手机眼睛不好,等等,而“出毫”无外乎是说明身体的内分泌出现了异常,正常情况下,年轻人是不会出现“出毫”的情况,如果有“出毫”的现象发生,那么就是检查下自身的饮食作息习惯了。
说来说去,“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这句俗语不过是对面相的一种总结,这种总结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还是会发生变化,并不是一概而论。因此,像“30出毫40亡,50出毫命方长”这样的俗语我们可以参考,绝对地相信是非常盲目的。
05小结
古人擅于总结,并把凝结的智慧进行再次的“提炼”,成为老少易懂的俗语,俗语中的常识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绝对,我们可以理性参考,与现代生活状态进行总结和综合分析之后再给出答案。
话又说回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劳动力越来越弱化,人的体能也在变弱,亚健康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有些俗语是为我们敲个警钟,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止损,毕竟生命可贵,还是要且行且珍惜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